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总统这个“毕生难得的角色”,一个B级片演员“演”了8年

克里斯·威珀 非虚构时间
2024-09-20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罗纳德·里根做了两届美国总统,但这其实是他的艺名,在当总统前,他曾是B级片演员,也是美国迄今唯一一位做过职业演员的总统。难怪,后来的多位总统都很羡慕他在镜头前会“演”。


白宫8年,他推行里根经济学,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也意外扫了葬有党卫军的公墓,还听任妻子插手人事甚至启用灵媒来安排行程,他在“伊朗门”丑闻中逃过一劫,又在勃兰登堡前叫戈尔巴乔夫去推柏林墙……


就像他在告别演说中所说的,对一个B级片演员来说不算坏,真不算坏。





本文根据《白宫幕僚长》整理

作者:克里斯·威珀,翻译:傅洁莹

整理:钟瑾


扫了葬有党卫军的公墓


1985年,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邀请总统参加二战40周年纪念仪式。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科尔邀请里根和他一起向德国的阵亡将士公墓敬献花圈。


精心安排这次行程是迪弗离开白宫前的最后一项重任。2月,他和他的先遣小组在一个名叫比特堡的地方选了个地点。“墓地我去看过了,非常理想,”他回忆道,“上面覆盖着漫漫冬季留下的皑皑白雪。”但迪弗不知道,新雪覆盖下的不仅有德国士兵的坟墓,还有纳粹党卫军的墓。


白宫宣布,里根访德期间,将“本着和解的精神”参观一座二战军人墓地。消息一出,引起了公愤。犹太人和退伍军人团体对此感到震惊。国会一片哗然。


但是,里根已经答应了他的朋友科尔,因此拒绝让步。“我认为参观那个墓地没有什么不对,”他对着一群广播电视主持人不肯松口,“这些年轻人是纳粹的牺牲品,即便他们穿着德国军装作战,为实现纳粹的邪恶目的而应征入伍。他们跟那些集中营里的人一样,也是受害者。”


里根总统和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总统这种不三不四的比较,引发了更多的抗议。美国希伯来会众联合会的拉比亚历山大·辛德勒谴责了总统的言论:“把决意征服世界的德国军人的命运和600万犹太平民——包括100万名无辜的儿童——的命运相提并论,这是歪曲历史,颠倒是非,是对犹太人群体无情的冒犯。”


当那座墓地埋有纳粹党卫军的消息传出后,南希·里根敦促其丈夫取消这次访问。随着这场灾难的波及面逐渐明朗,白宫幕僚长雷根打算推卸责任。雷根指责迪弗事先没有查清有党卫军的坟墓。里根似乎对这些尖刻的言辞泰然处之,他把一切都归咎于怀有敌意的媒体。


南希责怪雷根让她的丈夫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她委婉地责怪自己的丈夫用人不当,以致雷根把他害成这样。


最终,他还是去比特堡公墓献了花圈,尽管他只在那里待了8分钟,并去之前先到附近的纳粹集中营遗址悼念了被纳粹杀害的受害者,再三强调“不忘纳粹的罪恶”,但此行成了他政治生涯的一大污点。


赫尔穆特·科尔和罗纳德·里根在比特堡军事公墓(1985年5月5日)


第一夫人:确保总统日程安排与行星一致


里根在面试雷根时,连问题都没提一个。事后,雷根才得知他的任用已得到“白宫人事主管”、第一夫人南希的事先批准。


里根总是在上午9点来到椭圆形办公室。而南希会在8点55分的时候打电话给幕僚长,告知他一些他俩刚刚谈论过的事,或者他们那天早上在报纸上读到的东西。这样他就可以开始思考,或者让手下人开始工作。如果总统头天晚上没睡好,有时她也会提醒幕僚长,略微调整一下他的日程安排。南希会说:“他必须出席所有那些会议吗?”或者“让罗尼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下”。然而这一次,南希的雷达失灵了。


雷根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大声发号施令,搜罗各种象征权力的东西。在他与总统的第一次出行中,雷根加了一个新的礼仪——在他进房间之前,会有人宣布:“女士们,先生们,美国总统的幕僚长驾到!”


1986年7月1日,罗纳德·里根总统在幕僚长办公室与幕僚长唐纳德·雷根交谈


“他之所以想要这份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对他有好处:他会成为明星。”汤姆·布罗考回忆道,“雷根完全误解了幕僚长这份工作的职责。”


1985年春,里根做了结肠镜检查,显示有一个息肉;他的医生计划在7月进行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医生在结肠一侧发现了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肿块;必须要再做一次手术将其拿掉。


抓紧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没想到南希·里根说手术可能会推迟一天半。据雷根说,这次“推迟”是因为里根任期内严守的一个机密:第一夫人当时正在咨询一位占星家。


南希受其好友、好莱坞脱口秀主持人默夫·格里芬的怂恿,从1965年开始涉足占星术;1981年3月的刺杀未遂事件之后,她开始更加倚重她的“朋友”,一个叫琼·奎格利的灵媒。


在解释为何咨询灵媒时,南希道:“没几个人能理解遇上这摊子事的感受:丈夫遭到枪击,差点没命,然后让他一直暴露在人海、成千上万的人中,其中任何一人都可能是个带枪的疯子……。我在尽一切办法保护我丈夫,让他活着。”


与南希商量后,确保里根的日程安排与行星保持一致的差事归迪弗管。在第一个任期内,这个秘密被严防死守,连贝克的手下都不知情。直到有一天,白宫的记者团因为一次海外访问的行程闹翻了天。媒体都在问,你们他妈的为什么要让我们凌晨三点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出发?


里根住院期间,幕僚长雷根更加为所欲为。为了让全世界知道谁在主事,他不惜跟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媒体透露一些不该说的。此外,幕僚长频频使用总统的直升机“海军陆战队一号”去医院探病。更糟的是,雷根在总统手术后急于让其恢复工作。雷根看到里根康复得很好,便认为总统完全可以在病床边接见访客。南希大为光火。 


“伊朗门”丑闻


1986年11月3日,黎巴嫩的《船桅》报报道,一名美国国家安全官员曾飞往德黑兰执行一项大胆的秘密任务。尽管对伊朗实施严格的武器禁运,这架C130飞机上还是装载了军用配件。此事将演变成“伊朗门”丑闻。


报道见报时,里根正在白宫主持欢迎大卫·雅各布森回国的仪式,这名美国人在黎巴嫩被关押了一年,刚被伊朗支持的武装分子释放。


一开始,白宫捂得严严实实。面对一群大喊大叫的记者,里根暴躁地回应道:“我们不可能在不危及我们试图营救的人的情况下回答与此相关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也会暴露一个事实:美国政府一直在跟死敌伊朗进行军火交易,以换取美国人质。


“伊朗门”事件是里根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搞出来的。最早想出该计划的是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苏联正对中东虎视眈眈,他认为美国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恢复其对伊朗的影响力,而且,应争取让包括中情局贝鲁特站站长威廉·巴克利在内的人质获释,以防后者在酷刑之下供出中东地区中情局特工的名单。


里根在1985年7月进医院接受肿瘤手术时得知了这一计划。第二天,当着幕僚长雷根的面,麦克法兰向总统简要介绍了这次秘密行动。正如幕僚长后来对调查人员所说:“总统问了不少问题之后……同意了,说,好的,去吧。”里根很清楚,他已经批准了用武器换人质。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等着我们的决定,即尽力将5名我国人质带出黎巴嫩。包括向伊朗出售2枚反坦克导弹。我同意了。”


同样毫无争议的,还有里根和其他白宫官员故意向国会隐瞒了军售的事。事件曝光10天后,里根在电视上向美国人民发表讲话。总统承认,他已授权向伊朗运送少量防御性武器。但是“量很小,全部加起来一架货机都装不满”。


问题在于他说的不是真话。白宫的幕僚长和其他人员都不清楚事实到底是什么。


1986年11月20日,总统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他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并且说这是一场赌博,当时这么做情有可原。


5天后,当时在展开调查的埃德·米斯给总统带来了震惊的消息。当晚,里根在日记写道:“伊朗人在跟以色列的军火交易中所付的一笔费用比付给我们的高。以色列人将差价存入了一个秘密的银行账户。然后我们的诺斯中校(国家安全委员会)把钱给了某反政府武装。”


伊朗门事件曝光 图源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第二天,总统走上白宫新闻发布室的讲台,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然后,把现场交给了米斯。这位司法部长宣布:“部分资金……落到了中美洲反桑地诺解放阵线势力的手里。”这支反政府武装是一群乌合之众,美国国会严禁对其予以资助。米斯描述了里根向伊朗运送武器的动机:总统首先希望与伊朗政府内部的温和派发展某种联系。第二是对伊朗政府施压,使其不再支持恐怖分子。第三是在两伊战争闹得更大之前结束它,最好是没人获胜。第四是让伊朗利用其影响从黎巴嫩真主党手中接回人质。至于非法转移资金给反政府武装,米斯说:“他对此一无所知。”


南希·里根惊呆了。她回忆道:“我从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唐·雷根,让他知道我有多生气。我想让唐知道……他是幕僚长,他原本应该知情的。一个优秀的幕僚长应该消息灵通。他应该察觉到任何风吹草动。”


对该丑闻进行的官方调查,形成了《托尔委员会报告》,证实了南希对幕僚长的怀疑。南希准备对幕僚长雷根采取“致命一击”。为了助她说服她丈夫丢车保帅,她请来了华盛顿两位资深政客:前国务卿比尔·罗杰斯和民主党元老罗伯特·施特劳斯。


雷根打算体面地退场,但计划没有变化快。2月27日,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说雷根已被解雇。雷根大发雷霆,当场口述了一封辞职信。


雷根冲出白宫,扬长而去。他和里根再也没有说过话。总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祈祷真的应验了。”南希写道:“那天晚上是几个星期来我睡得最好的一次。”


南希·里根和雷根


国会还在调查里根,遭弹劾的可能性很大。只有一个办法让里根幸免。但是,总统再次固执己见,在他看来,美国政府从未与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打过交道——只与伊朗的“温和派”接触过。而且他不认为武器运输是任何交换条件的一部分。最后,里根的老朋友斯图·斯宾塞对他说:“总统先生,不管你做了什么,认了吧。你能挺过去的。”


1987年3月4日,里根坐在椭圆形办公室的办公桌前,向全国发表了讲话,承认是他松懈的“管理风格”导致国家安全委员会失控。


这对总统来说,确实是一个转折点。罗纳德·里根的公信力永远不会完全恢复。但不到一个月,大多数美国人就原谅了他。


“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吧!”


如果说里根的第一个任期专注于国内政策,那么第二个任期将围绕一件事展开——冷战,这也让他名扬天下。


在刺杀未遂事件后,里根认定自己躲过一劫是因为一个更大更神圣的目的。他宣称:“核战争是打不赢的,也绝不能打。”他将在剩余的总统任期内和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共同努力,避免这一场末日之战。


1987年末,戈尔巴乔夫准备与里根达成一项协议,废弃所有中程和短程导弹。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宣布,戈尔巴乔夫将前往华盛顿参加峰会,并与里根签署《中程导弹条约》。不过,对里根来说这次峰会的开始并不顺利。戈尔巴乔夫到达华盛顿后,受到了摇滚明星般的欢迎:在康涅狄格大道上,这位苏联领导人从豪华轿车里走出来,惊愕但热情的民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跟人握手,拥抱孩子,看起来像一位凯旋的美国政治家。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总统在红场散步。图源塔斯社


签署条约的仪式结束后,里根、戈尔巴乔夫及他们的国家安全顾问移步内阁会议室举行全体会议。但里根感到迷惘、不确定。“在场的人非常多,戈尔巴乔夫表现很好,里根则比平常更为被动。”杜伯斯坦说。当戈尔巴乔夫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政府改革方案时,里根却想不出任何要说的。最后,他讲了一个关于苏联出租车司机的老掉牙的笑话。


然而,1987年6月,里根不顾外交政策顾问的反对,发表了一篇具有挑衅意味的演讲,成为他那届总统任期的象征。


为期10天的欧洲之行期间,里根受邀访问西柏林,庆祝该市建城750周年。他在标志性的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讲的风险是巨大的;20年前,杰克·肯尼迪发表的振聋发聩的宣言《我是柏林人》,已经树立了标杆。



演讲稿撰写人彼得·罗宾逊随一个先遣队先期飞往柏林,为里根的演讲寻找素材、进行构思。在该市的美国高级外交官与罗宾逊会了面,并告诉他,柏林人已经习惯了柏林墙。“不要大喊口号。不要抨击苏联。切忌有关柏林墙的任何煽动性言论。”他警告罗宾逊。


罗宾逊感到很绝望,无从下笔——直到离开柏林前不久,他受邀去西柏林一户人家里吃晚餐。席间谈话热烈,可是气氛阴郁,主要谈的是被分隔在城市东西两侧的家庭所遭遇的痛苦。临走之前,罗宾逊问主人:“你们真的对这堵墙见怪不怪了吗?”优雅亲切的女主人突然怒了起来,她激动地说:“如果这个人诚心诚意在谈论开放和改革的话,那他可以把这堵墙推倒来证明!”


罗宾逊感到自己在不经意间找到了里根演讲的核心内容,他完成了草稿,并经由白宫各部门呈交给了总统。


1987年6月12日,里根和杜伯斯坦乘坐总统专车前往勃兰登堡门时,总统像往常一样大声排练了一遍,就算有提词器他也照样提前练。杜伯斯坦说:“他转身对我说:‘这话肯定会让国务院那帮小子抓狂,但我要留下它。’”


20分钟后,里根走上演讲台,巨大的勃兰登堡门在他身后隐约可见。直到最后一刻,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都在试图阻止他说那段话,还通过传真发来了另一份草稿。里根被告知,东柏林人或许能从墙的另一边听到他的声音。当得知东德警方已将听众赶走时,他非常生气。


1987年6月12日,里根总统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讲


里根开始演讲,讲到高潮部分,他的情绪变得激昂:


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寻求和平,如果你寻求苏联和东欧的繁荣,如果你寻求人类的解放;到门这边来!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座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在几位幕僚长的帮助下,里根在一场革命中扮演了主角。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开始扩张巨额军费开支,苏联无法与之匹敌。两年后,柏林墙真的倒塌了,苏联解体了。杜伯斯坦说:“他知道自己想要实现什么,他就去做了。就像他在告别演说中所说的,对一个B级片演员来说不算坏,真不算坏。”


在里根看来,总统一职从来不是杰斐逊口中“辉煌的苦难”;相反,正如卢·坎农所写,这是“毕生难得的角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白宫幕僚长》

[美]克里斯·威珀 著 傅洁莹 译

ISBN:9787532789559

定价:58元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美国总统,被美国媒体称为“这个国家最糟的工作”。总统走马上任时,要么适逢世界发生巨变,国内经济震荡甚至行将崩溃,要么国家陷入战争泥淖,新政府前景黯淡,要么两者兼有。而他接手的白宫,是美国最大的行政机构,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其担负的责任比全球任何一家企业都重,而且是全球所有企业中预算最高、员工最多的。在这种情况下,两届政府交接、整个高级管理架构和团队需要在75天内完成,白宫上下的胆战心惊可想而知。

此时,白宫幕僚长的重要性就初步体现了出来。

白宫幕僚长,又称白宫办公厅主任,总统的守门人。他要协调白宫的日常事务,遴选和配备人员,推进每天的安排,还要协助总统工作,包括在危急时刻做出决策,书中不乏著名的政治事件。比如,“水门事件”发生后,白宫的混乱和应对;911事件发生后,各部门是如何严阵以待;里根总统遇刺后,政府差点瘫痪,幕僚长甚至和内阁成员“密谋”换掉副总统,以防不测……

作者克里斯•威珀通过调查和采访,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展示了白宫幕僚长的工作全貌,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白宫乃至美国国家机器的运作细节。从中不难看出,白宫幕僚长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位在华盛顿和其他地方都握有巨大的权力,每个幕僚长都可以成就或者毁掉一个政府。    

作者简介

克里斯·威珀,作家,纪录片导演,曾在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日受BBC邀请担任庆典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担任过CBS《60分钟》和ABC《黄金时段》的制片人,多次获得皮博迪奖和艾美奖,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后自任首席执行官。作为纪录片《总统的守门人》的编剧,他用5年时间采访了多位总统、幕僚长、国务卿等。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

特朗普的幕僚长:“我要和美国总统对着干吗?”

罗斯福的历史声誉,为什么跟托拉斯紧密联系在一起?

20年阴魂不散,科伦拜因案依然徘徊在美国校园

重建之战:美国最进步时代的暴力史

10本书,了解“看不见”的美国历史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非虚构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